Hi there 👋

Welcome to my blog

WechatObsidian保存聊天记录

由于之前的企微账号被投诉封号了,这种方式不符合WX的使用规范,故只有这种方式可以用了,第一次设置会麻烦一点点,但好处是能保存用户名了,用起来也还可以。 微信支持通过邮件发送聊天记录。WechatObsidian给各位提供了一个邮箱,不仅可以用来转发保存聊天记录,也可以通过邮件发送内容到收件箱,消息也会保存到Obsidian中。 1.需要在 微信 - 我的 - 设置 - 通用 - 辅助功能 中,开通QQ邮箱提醒,并绑定下QQ邮箱。 2.在WechatObsidian.com后台,或小程序中,找到为你分配的收件邮箱;!!注意,不是你的登录账号,是 xxx@wechatobsidian.com 这样的邮箱。 3.选中聊天记录后,选择最后一项,添加到邮箱中(安卓系统直接是一个邮件图标即可添加)

2025 May 18 · 1 min · rainy

WechatObsidian如何转发保存文章

转发文章需要先打开小程序(可以搜索 Obsidian助手)并登录。 正常从WechatObsidian.com网站注册后关注了服务号的可以直接登录。 如果登录失败说明没有注册绑定服务号,需要登录wechatObsidian.com网站,注册登录后,绑定下服务号。 打开后,后续就可以在阅读公众号文章的时候,选择使用小程序工具打开,找到Obsidian助手即可。

2025 May 18 · 1 min · rainy

人到中年,唯有干活

一天里最难的问题,莫过于吃啥,尤其是决定不做饭出去吃的时候。女人总是很麻烦(特指我家的女人)。 女人想起来,附近新开了一家广式烧味的馆子,新开的总要去试试的。那便去试试。 骑上小摩托,几分钟就到了。门店不大,七八张桌子的样子,淡绿的点缀色搭配复古的装修,还不错。我们来的早,只在最里面一张桌子坐了奇怪的人,对着一台很老的苹果电脑。很少会有人在这种快餐店打开电脑的。 等我们点好单到上菜,时间过了蛮久;总共没几个客人,这样的效率很让人捉急。我们下单之后,突然进来一波顾客,直接跟老板聊了起来,然后就跟老板点菜,老板就招呼厨师给做了。过了半天才想起来看点单机,想起来我们的单,这才招呼厨师;这么一来一回,明明后面来的人先上了菜,不由得让人更不爽了。 我想起最近看了篇文章,中年男人失业,看了好多短视频教你开店,保证赚大钱,便下定决心要拿全部身家(几十万)去干餐饮,哪怕跟老婆离婚也要干。这样的新闻看了很多,互联网高管以为自己可以「降维打击」,开个小馆子还不手拿把掐,结果当然死的很惨…不禁感慨,开一家不到十张桌子的小饭店,里面就有无数的细节啊。 这样新开的一家店,很容易能感受到他们正在「磨合」的过程。服务员跟厨师吵起来,新的订单是放在左边还是右边;坐在里面对着电脑的人突然开始指挥,让另一个服务员去超市买点小葱,原来这是隐藏的Boss,电脑也就说的通了。新来的顾客点了烧鹅,过了半天服务员才跟他说没有了你换烧鸭吧,听的我俩目瞪口呆,难道不应该问问人家想不想吃吗…我点的脆皮五花,显然肉过于肥以至于很难说这是五花了,女人问服务员这合理吗,服务员说 「这很合理,就是这样的」… 前几天我们刚在一家开了多年的老店里点过类似的烧味饭。很多时候,那些让你意识不到的小事儿,你以为一切都很合理都顺理成章的常识,简简单单吃一顿烧味饭,里面都充满了需要打磨的细节,才能做到让你「感觉不到」。 这大概也是「经验」的价值所在。 最近做的App终于上线了。从完全不会写iOS,连前端都没怎么写过的人,边学边干,第一次就干了这么大一个活儿。决定开始干的时候,想的还是很顺利的,主要流程跑通,先这样再那样,虽然工作量不小但也不是不能干;等流程跑通之后才发现,想要让那些不起眼的细节,变得「顺理成章」,让一切都不引人注意,一切都简单合理,非常的不容易。要打磨的细节成百上千,勾掉的ToDo List不计其数了。有时候很小的一个改动,甚至连架构都要重新调整重新设计。 真TM绝望啊。没勾掉的ToDo List还有几十条…. 陈嘉映说,「中年以前人有故事,中年以后就是干活。人到中年,要做的是一项一项地干活。」怎么理解这句话,中年人就一定要过这样苦逼的日子吗? 现在我大概明白了。人到中年,不再虚无的幻想了,不再觉得自己总能走个狗屎运然后发财了,想要改变命运,只能靠自己,一点一点的干活,把ToDo List一条一条的勾掉。如果还能有那么一点点好运气,能过上体面的日子,就不枉费自己的努力嘞。

2025 May 17 · 1 min · rainy

WechatObsidian基本用法

基本配置 先在wechatobsidian.com注册账号,然后登录。 点击帮顶后,扫码绑定微信服务号,就完成了注册。 然后打开Obsidian,安装插件。可以在插件市场搜索「Messager」安装,也可以在网站上下载后手动安装 在Obsidian的设置中找到插件的设置,最重要的就是API Key,把网站后台上的Api Key复制到这里后保存,就完成了主要配置。 闪念笔记 通过「服务号」发送内容,过一会儿就会在Obsidian中收到笔记内容了。非常适合用来记录碎片的灵感,随手拿起就可以写,不用考虑太多。

2025 May 4 · 1 min · rainy

一点认知:沟通成本与共识机制

在迷你公司干了好多年,最近半年去了大厂。过去几十个人的时候,沟通很方便,『通信基本靠吼』,很多事儿就传达了。除了产品对需求基本上也不用开会,会议室经常空着。 公司效率的很大一部分成本在于沟通成本,来了几万人的大厂才深有体会。对于新人而言,沟通成本会变得更明显,很多事儿都需要问才知道,就像是一个系统冷启动的时候没有缓存一样。每次问一个业务的『接口人』就是一次接口调用,而且经常是同步阻塞的。对方可能会回复200 OK,也可能超时了没有应答,也可能返回你个302跳转,去问别人吧不归我管。等不到这个请求下面的事儿就没法处理,于是你这个CPU空转了,等着吧,明天再重试一次。 大厂的通信软件当然是自己定制的,知道名字就能搜到;如果需要用微信这种先加好友才能聊,估计这辈子都未必能说上话了。从这个角度看,通信软件就像微服务里的服务治理,每个『接口人』知道名字就可以调用,有时候还提供了一些质量很差的『接口文档』。大厂的会议室永远爆满,不仅需要一个预订系统,甚至需要考虑到高并发秒杀场景;而且预订经常是一周以后,也就是说,我得提前一周就要预计下周开什么会了,所以也就很难做到灵活。 另一个产品朋友,最近大半年在一家千人左右的从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转型的线上业务部门做产品。他说自己特别忙,每天都在扯皮;从早上开始开会,开到下午六点差不多了,才能做自己的事儿,所以永远在加班。我之前不太理解,千人左右的公司沟通成本还不至于比几万人的大厂高吧,直到最近我自己跟产品经理的一些沟通产生一些『理念上』的冲突,我才想明白了。 在小厂做开发讲究速度。质量到不是说毫无要求,但是可以妥协,速度意味着验证需求的成本,这是小厂的最大成本。这种思维在大厂就不太适用,过去一周上十个接口,现在两个月了还没上过线,时刻担心自己是不是过不了试用期了。这种场景下,产品提出的需求和关注点与原来也完全不同,我的内心还是挺抗拒的,跟产品争辩过几次。 也就是说,我们无法达成共识。 所以我才懂了,沟通成本是一个集合,包含的主要成本是共识成本。沟通如果是单向的,那只要发个通知就好了;而双向的沟通,多边的沟通,最好还是面对面坐下来开会,比在线上更容易达成共识。毕竟要先达成共识才能把事情更好的干了。 从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公司的人,里面的人各种各样,持有『传统企业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人,不同思维的人在一起未必就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更大的可能就是无法达成共识,才要天天扯皮开会。这就让我想起之前写过一篇招人相关的文章,关于小公司做后端开发的岗位,算法是不是重要。来面试的小伙伴觉得算法原理这些不是最重要的,出活儿最重要,这在某些情况下当然没错;但是持有这种想法的人,这背后所代表的隐含的一整套思维体系和价值观,是我无法认同的,也就是说难以达成共识,所以没有招聘他。大厂在面试时候的标准,强势的HR,不只是为了找到技术合格的人,更要找到思维和价值观与大厂相匹配的人,来降低未来潜在的共识成本。 有些时候跟一些人沟通,会遭遇到一种『无效沟通』的情况。感觉我在自说自话,对方完全没有思考我说的内容。识别到这种情况,经常我都会妥协,省下来时间干正事儿不挺好。但是这种就属于消极共识,消极共识会产生负面情绪,还需要花一点时间平静一下内心:关我屁事,干就完了;如果双方都非常认可,『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这种积极共识能带来更正面的情绪,干事情才更有劲头。 类似的经历和文化背景,更有助于达成共识。90后看不懂00后喜欢的东西,70后也不懂周杰伦有什么好听的。最近这几十年的社会变化太快了,一代人的经历和文化完全不同,如果两个人对😁 这个表情的情感理解都完全不同,达成共识的难度也就相对大一点。教育是更重要的方面,上过大学跟没上过大学,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对很多事情的观点也是天壤之别。当然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你变成一个更Open的人,这里的教育更多指的是自我教育,不只是学习Java或者数学。 每天输入的信息会对你的思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决策的过程。经常上V2EX的小伙伴喜欢在V2EX上招人,你们每天看到的信息相似,更容易达成共识。某网友说他媳妇沉迷抖音,『思维抖音化』了,刘慈欣的思想钢印某种程度上变成了现实。达成共识的成本也是内耗的成本,小到两个人大到整个国家,想想我们有多少事情吵作一团没有达成共识。这两年移民话题说的比原来少多了,说美国好的人越来越少了,每天输入的内容使我们对美国的了解可能比美国人自己都多,但是有个好友说他妈妈现在依然觉得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回家聊到这个话题就要吵起来。 移动互联网深刻改变了生活,每天我们透过5寸玻璃脑机接口向大脑输入海量信息,认知和三观在潜移默化中被改变。社交网络,推荐算法和自媒体,使我们每个人输入的内容大相径庭;而推荐系统利用了人性的懒惰,使我们呆在自己的『内容舒适区』不愿意走出来,更难听到外面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经常听到不同的声音观点,知道情况是多样的,认知大部分都是片面的偏见,才可能变成更Open的人。在自己的回声中一遍遍强化自己的认知只会使自己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唯一且正确的,从而走向固执,使沟通和与其他人的共识变得困难。 共识又是有巨大价值的。李笑来的割韭菜名言,『傻b的共识也是共识』,能够达成的共识就有价值,比如没有主权价值背书的比特币,其价值的来源基础就是共识。而共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新生代的成长,政治经济的影响,国际环境的变迁,这些都会影响到已经形成的共识,所谓的『范式转移』,变化之中就孕育巨大的机会。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影响一部分人的共识,就有价值;多思考,认识到共识的转移,往往也能发现新的机会。

2022 March 9 · 1 min · rai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