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0
北京最近好冷,秋天好像还没开始感受呢,就要进入冬天了,让人来不及反应都。 最近做的另一个小东西终于上线了,一个 整理内存卡中照片 的iOS App。 想解决的问题还是很清楚的,出门旅行,相机拍了很多照片,最好的方式是每天晚上回去的时候整理一下;一方面可以回顾,可以发发朋友圈;另一方面,如果旅行了七八天,一次性整理可能就有上千张照片了,人的畏难情绪就立刻体现了,不想干了。 但一天整理个一百来张,大概花个二十分钟还是可以的。 然后问题来了,整理过程当然最高效的还是带着电脑;但旅行如果不是自驾,带带东西当然越少越好;躺在酒店床上,为了这点事儿专门掏出电脑也有点麻烦。相机自带的照片传输软件就别提了,至少松下和索尼都是一坨没法用的东西;用手机+读卡器,自带的“文件APP”又功能过于单一,只能把照片下载到手机,而且操作麻烦。 所以写了这么一个小工具,”相机胶囊“。参考现在那些相册清理的APP,可以左右滑动预览,上下滑动标记收藏,最后批量操作下;批量操作可以保存到手机,修改前缀,合作保存到NAS。 我觉得解决的还是很实际的问题的,只不过可能比较小众?毕竟要满足的条件还挺多,用相机拍照,有iPhone,还要有读卡器;可能知道iPhone能插读卡器的人都不是很多吧。 在小红书上发了个帖宣传一下,收获了几十个小眼睛。真有点让人心灰意冷啊。睡一觉起来,越想越不甘心,一怒之下充了五十块钱,投资!审核了,推广开始了,每隔俩小时忍不住查看手机,推广结束了,浏览量总计增加不到100 。。。 这不妥妥的诈骗吗! 更心灰意冷了。 朋友说我,好像随手发的东西才能火。随手拍了一个视频,200w播放;上一个APP,随手拍了张辣鸡照片,收获5w+;努着写了好几篇内容,要么说我AI要么判定营销,我都以为平台把我封号了。在网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故事,主营业务折腾好久半死不活,意想不到的地方却总能无心插柳,命运非得总是这样弄人么,咱就按照“付出就有回报”的线性剧本往下走不行吗。 算了,北京的秋天就要走了,先去爬山吧。用力过猛,动作就容易变形,不仅要坚持 也要学会松弛才行,苦大仇深估计很难做出让别人也喜欢的东西吧
人过了30岁 还不能聚焦,是很难成功的
人过了30岁 还不能聚焦,是很难成功的 现代人的信息获取很大程度上都是靠“推荐”系统,靠信息流。 问起很多人,他们都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或者爱好很广泛 其实推荐系统才是最懂你的 我试过去刷别人的小红书 非常无聊 根本看不下去 但我自己的首页推荐里都是我感兴趣的东西 只要刷上一段时间 信息流大数据就完全懂你了 身体是最诚实的 你可以骗自己 但你骗不过系统和数据 好多人已经意识到信息流和推荐系统的问题了 也有人在尝试解决 搞什么 阅读精选的app 只能搜索小红书的app 在我看来这都没用。因为你是在对抗人性 信息流这么吸引人,靠的是顺应人性,靠的是多巴胺的上瘾机制,如果靠意志力就能对抗人性的成瘾机制,那就不会有吸烟酗酒的人了。 经过我这一年的尝试 人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完成注意力的升级 当你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件事上 除了吃饭睡觉,所思所想都是这件事 对其他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了。 人的大脑是很难闲下来的 你想让它Focus在你希望的事情上 就需要保持这样的惯性 专注在一件事情上,自然能够对抗其他信息的干扰 想想那些做成了事的大佬 如果也每天沉迷在信息流里 还能做成什么? 聚焦,专注,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如何提升审美
朋友跟我说,几个方法可以尝试 1.把脑子扔了带一个明确目的去用app,别看文案,直接戳,然后顺着产品给路径来走流程。这个主要是看用户行程线体验 2.把录屏开开,拉片慢放看交互。然后闭眼,脑子里撸刚刚某一个元素或者页面咋出来的,以及判断下为啥这么设计 3.然后找一个你觉得挺好看但又挺普通和谐的页面,没有设计稿,临摹一个出来,素描逻辑,临摹完就知道自己容易忽略啥了 4.开小红书搜美感积累标签,上youtube搜design animation或者swift animation,疯狂刷小视频和图 5.打开废稿平台dribbble,搜某类型对照看ui,比如企业官网,比如金融app,比如计算器 6.上b站,找一个教你做平面设计的新手视频,看他讲解留白字体颜色大小和对比等基础概念 完事
怎样让时间过的更慢
要让时间在主观上感觉流逝得更慢,可以通过调整注意力、体验新事物、改变生活习惯等方式影响大脑对时间的感知。以下是一些基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实用方法: 主动打破「自动化」模式 原理:大脑对重复、熟悉的事物会开启“省电模式”,时间感知会被压缩。 怎么做: 尝试新体验:学习新技能(如乐器、语言)、探索陌生路线、接触不同文化,新鲜感会激活大脑更多区域,延长主观时间。 改变日常习惯:换一只手刷牙、调整家具位置,打破惯性动作能增加大脑对当下的觉察。 深度专注,进入「心流」状态 原理:当全神贯注于有挑战且有意义的事情时(心流状态),大脑会忽略时间流逝,但事后回忆时会因信息密度高而感到时间被“拉长”。 怎么做: 选择难度略高于能力的任务(如解谜、创作、运动)。 减少干扰(关闭手机通知),营造沉浸式环境。 刻意练习「时间标记」 原理:大脑通过记忆中的“事件节点”判断时间长度。增加记忆锚点会让时间显得更长。 怎么做: 记录日常细节:写日记时描述感官体验(如咖啡的香气、阳光的角度)。 分段规划任务:将1小时拆分为多个小目标,每完成一段给自己反馈。 调节生理与情绪状态 原理:压力、焦虑会加速主观时间,而放松状态会减缓感知。 怎么做: 正念冥想:每天5分钟专注呼吸,观察身体感受,增强对当下的觉察。 适度运动:瑜伽、慢跑等规律运动能降低压力激素,稳定情绪时钟。 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导致注意力涣散,让时间感模糊。 减少「时间快进」触发器 避免多任务处理:同时刷手机、看电视会分散注意力,让时间“碎片化”。 限制被动娱乐:长时间刷短视频、社交媒体会让大脑进入被动接收模式,时间感飞速流逝。 利用「时间错觉」现象 旅行或环境切换:进入陌生环境(如旅行)时,大脑需要处理大量新信息,回忆时会觉得时间更长。 寒冷体验:研究表明低温环境下人体代谢放缓,可能轻微影响时间感知(但需谨慎尝试)。 背后的科学解释 时间感知与大脑的预期模式(Predictive Coding)有关:当外界信息与预期高度一致时(如每日重复工作),大脑会压缩时间;反之,意外事件会触发更多神经活动,拉长时间感。通过主动创造“不可预测性”和深度参与,能重置大脑的计时机制。 总结:想让时间“变慢”,本质是让大脑对当下保持敏感。通过增加新体验、专注目标、记录细节和调节身心状态,你可以把一天过出三天的丰富感。时间未必真的变长,但生命的体验密度会显著提升。
独立开发的竞争策略
独立开发的竞争策略 互联网下半场,还有什么机会值得一做 互联网已经到下半场了,AI能给平静的下半场带来一点新变化,但大趋势不会变了。人的基本需求,娱乐需求,已经满足的差不多了。这一波的AI主要提高了一点生产效率(这点现在还是有不小争议),但对消费者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so,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的机会是什么? 做独立开发都知道,说起来什么利基市场,什么垂直领域,结果做起来还是三件套,跟风抄一个,以求喝口汤,宝贵的精力都被浪费了。往大了说,中国有工程师红利,三千万开发者,结果搞来搞去卷出一千备忘录两千个记账App,这种红利顶个球用啊。 好多人空有精力,完全没思路, 跑xhs上问 ,宝子们你们有啥需求啊我来做一个。高赞回答是 做一个打开就能领钱的App吧 笑死。找一个具体的需求有这么难吗? 说到“具体”,忽然我就懂了。互联网大厂走到今天,他们的主力产品都是非常抽象的。 地图能干什么?能导航,还能打车找美食订酒店看房价,总之你出行的一切全包括。 淘宝能干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从slogan就能看出来有多抽象了。 那抽象的对立面是什么呢,具体。具体到不能再具体了,就垂直了。 为了解决垃圾短信问题,开发了熊猫吃短信。 为了解决把文档照片转换成文字的问题,开发了白描。 都是非常非常具体的一个问题,只要你能解决问题,就会有人付费。 之前我花了几天做的小工具,解决一个问题:从微信给obsidian发笔记。开发的成本比审核的成本还低,主要精力都是在办资质,审核 这些事情上了。我就发现,付费率是很高的。 本来我是设置了一个免费使用的额度,每天可以免费发n条,超了之后才需要付费;但是我发现真正付费的人,很多都是并没有超过就付费了。他觉得我的工具解决了他的问题 。而且大家反馈问题也很积极,而且也是非常具体的,就形成了很好的良性互动循环。 后来做的一个大活,一个“看漫画的app”,这个就比较抽象了。你要解决下载导入的链路,解决流畅阅读问题,解决各种格式的兼容问题,解决内容的适配…这个里面有无数环节,环环相扣,缺一环都会导致整体流程崩溃或者体验不爽,被一票否决。这就不是一个足够具体的产品,单靠我一个人是极难完成的,哪怕我现在有一个草台班子,做了一年多也才将将跑通。一般的独立开发是很难在没见到任何回报,竞品也非常强的情况下这么去投入的。 真的球球各位不要再折腾三件套了…